English

团团秫粉 点点蔗霜

1998-02-08 来源:光明日报 李盛仙 我有话说

元宵节吃元宵,这是我国农历正月十五的传统食俗。

元宵俗称汤圆、汤团、圆子,取月亮圆人团圆之意。

元宵作为节令食品,相传始于东晋,盛于唐宋,最初不叫“元宵”,而叫“蜜饵”。“蜜饵”是一种用粉掺加蜂蜜做成的小球状食品,这就是原始的“元宵”。到了唐代,出现形如蚕茧的元宵,不过它是用手指把软面挤麻油锅分二次煎炸而成,名“油锤”或“焦锤”,中间还有南枣馅,实际上就是今天的炸元宵。至宋代,食元宵的风俗已形成,出现了山药圆子、珍珠圆子、金桔圆子、澄沙圆子等特色元宵。有文人以十六字赞曰:“团团秫粉,点点蔗霜,浴以沉水,清甘且香”。到明代,元宵不仅我国南北普遍常见,而且品种更为丰富。如《明宫史》中说,自正月初九起,北京人就开始吃元宵,“其制法是用糯米细面,内用核桃仁白糖、玫瑰为馅,洒水滚成,如核桃大,即江南所称汤圆也”。观其所述,它已与今日北方元宵无异。清代元宵有了进一步发展,最负盛名的是康熙时御膳房所制的宫廷风味“八宝元宵”。名剧《桃花扇》的作者孔尚任曾有诗赞曰:“紫云茶社斟甘露,八宝元宵效内做”。可知此时八宝元宵已由御膳房传至民间。当时,街市上亦出现了卖元宵的小贩。清人符鲁在《上元竹枝词》一诗中写道:“桂花香馅裹胡桃,江米如珠井水淘。见说马家滴粉好,试灯风里卖元宵。”

元宵现已成为我国的一种传统小吃,常年都有,品种繁多。从制作方法上分为实心元宵和带馅元宵两种。带馅元宵又分为香、辣、甜、酸、咸五种。甜味的多以白糖、核桃、芝麻、桂花、山楂、枣泥等制馅;咸味的可荤可素,或将肉斩茸单包,或配以素菜合包,也可以素菜烫熟斩茸,调味作馅。元宵的形状,既有大若核桃,也有小比葡萄的,元宵制成后,炒、蒸、氽、煎均可。

至于元宵佳节吃元宵,我国民间还流传着趣闻:辛亥革命后,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,当了大总统还不满足,又梦想当皇帝,但又担心人民反对,惶惶不可终日,却对元宵三易其名,因为“元宵”与“袁消”谐音,袁世凯感到很不吉利,于是下令全国,不叫元宵叫汤圆。可袁世凯一想,“汤圆一汤袁,这不成了“汤煮袁世凯”吗?他左思右想,觉得很不对劲,于是,又再次下旨全国,将“汤圆”改为“汤团”,当时流传这样一首歌谣:“大总统,洪宪年,元宵改‘汤圆’;明年‘元宵”后,谁还叫‘汤团’。”绝妙地讽刺了袁世凯掩耳盗铃的行径。

我国南北各省,虽然都吃元宵,但各地的名称有所不同,一般说来北方人多喜欢称“元宵”,南方人则喜欢叫“汤圆”。当然,北方元宵和南方汤圆除名称上不同外,其制作方法也略有区别。北方元宵多是用江米面滚制而成,称之“摇元宵”;南方汤圆则多是用糯米制成面团,然后把馅子包进去做成,称之“包元宵”。“元宵既是应节食品,又传统小吃。千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。今天的元宵,流派众多风味各异。如淞沪风味的有鲜肉汤圆、芝麻汤圆;齐鲁风味的有金银元宵、桂花元宵;苏扬风味的有是虾肉汤团、五色汤团;钱塘风味的有猪油汤圆、麻心汤圆;徽皖风味的有什锦元宵、夫子酒烩元宵;京津风味的有甜馅元宵等等。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北京的奶油元宵,其味甜糯、奶香蕴存;天津的蜜馅元宵,甘脂柔滑,风味独特;四川成都的“赖汤圆”、“郭汤圆”脍炙人口,驰名全国;浙江的宁波汤圆,其馅满、软滑、油润而载誉国内外;上海的鸽蛋汤圆,小巧玲珑,清凉甜糯;长沙的姐妹汤圆,洁白晶莹,香甜味美;贵阳吴家汤团、毕节汤圆,讲究内馅,浓郁馨香,质地细腻。此外还有贵阳的八宝汤圆、台湾的菜肉汤圆、广东潮州的四式汤圆、合肥的荠菜汤圆等等,都是风味各具,四时应市,颇有名气的名牌小吃。

元宵不仅是风味食品,而且还蕴含着隽永的文化内涵,如中秋节吃月饼一样,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,和睦幸福。南宋诗人周必大有诗云:“今夕是何夕?团圆事事同。”又说:“星灿乌云中,珠浮浊水上。”他把洁白的元宵下锅后在浑浊的汤水中翻动的情景,描绘得富有诗情画意。台湾民歌唱得更是情真意切:“一碗汤圆满又满,吃了汤圆好团圆。”一首台湾民谣唱出了元宵饮食文化的新内涵,它象征着我国各族人民幸福完美、团圆和睦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